為推動實施《中國制造2025》,中央組織部、工業和信息化部、國家行政學院
國務院副總理、國家制造強國建設領導小組組長馬凱指出,制定實施《中國制造2025》是黨中央、國務院做出的重大戰略決策。要全面貫徹黨的十八大和十八屆三中、四中全會精神,堅持市場主導、企業主體,政府引導、創造條件,整體推進、重點突破,自主發展、開放合作,大力推動制造業創新發展,積極推進信息技術與制造技術深度融合,夯實工業基礎能力,提升數字化、網絡化、智能化制造水平,努力滿足經濟社會發展和國防建設需求,加快實現由制造大國到制造強國的歷史轉變。
馬凱強調,組織實施《中國制造2025》需要社會各方廣泛參與、共同努力。企業要承擔起主體責任,努力抓市場、抓創新、抓融合、抓基礎、抓合作、抓改革,發揮好制造強國建設的主力軍、排頭兵作用;政府要加強組織引導、深化體制改革、完善政策支持,為制造業發展創造良好環境;各地區要因地制宜、科學規劃、突出重點,抓好制造強國戰略推進實施;科研院所和高等院校要加強基礎研究,突破共性技術,推動成果轉化,抓好人才培養;金融機構要強化為實體經濟服務的理念,為建設制造強國提供全方位的金融服務;專家學者要積極建言獻策,提供廣泛智力支持。
研討班上,工業和信息化部部長苗圩、中國工程院院長周濟、發展改革委副主任林念修、科技部副部長曹健林就《中國制造2025》總體內容、智能制造、科技創新、“互聯網+”進行了重點解讀,尤政、林忠欽、干勇、殷瑞鈺、屈賢明等院士圍繞強化工業基礎能力、提升制造業質量與品牌、產業共性技術創新體系建設、工業綠色發展工程、重點領域技術路線圖等進行了專題授課。
“我國工業大而不強、亟需轉型升級的階段性矛盾更為突出,依然存在著發展方式粗放、結構不合理、核心技術受制于人、資源環境約束強化等深層次矛盾和問題。” 工業和信息化部部長苗圩表示。
苗圩在對《中國制造2025》進行總體解讀時說,要從五方面扎實穩定地推進各方面工作。一是加強組織領導,完善實施機制。抓緊制定出臺相關配套政策,發揮好國家戰略咨詢委員會的作用。二是做好重大工程的實施。發揮好政府的主導作用和企業的主體作用,形成多主體的資金投入渠道和多元化的組織實施體系。三是各地抓住著力點,在編制“十三五”規劃及相關規劃時,加強銜接、分業施策。四是發揮好企業的主體作用。大企業特別是中央企業要發揮好骨干引領作用,不僅要瞄準國內,更要放眼世界,推進國際產能和裝備制造合作。五是促進“互聯網+”發展。
“作為新興工業國家的中國,如果我們抓不住這次機會,在別人進行工業4.0的時候,我們還在進行工業2.0,就要在科技創新的大賽場上落伍,就算實現了工業化,還是有可能進一步拉大與發達國家的差距,被遠遠甩在后頭。”中國工程院院長周濟強調,“《中國制造2025》的重中之重是高端裝備工程,一定要把裝備的數字化網絡化智能化作為主攻方向,創新驅動,跨越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