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3年來,超達閥門集團先后投入科技成果轉化資金近5200萬元,成功轉化科技成果29項,先后獲專利74項,其中6項發明專利,4個項目被列入國家火炬計劃,2項獲國家重點新產品。新技術讓企業累計增加銷售收入超過6億元。
中石化在鎮海有一家大型煉油廠,廠里有超達閥門集團制造的“大口徑無外泄漏波紋管閘閥”,在安裝3年后仍正常運轉。而此前,中石化安裝的同類進口閥門,每隔幾個月便要更換。
近年來,浙江超達閥門集團有限公司加大科技成果轉化的投入力度,并取得了喜人的成效。據統計,近3年來,超達集團先后投入科技成果轉化資金近5200萬元,成功轉化科技成果29項,先后獲專利74項,其中6項發明專利,4個項目被列入國家火炬計劃,2項獲國家重點新產品。新技術讓企業累計增加銷售收入超過6億元。
超達是溫州閥門產業的龍頭企業。幾年前,在國內普通閥門市場逐漸飽和時,該企業便已著手開發高新產品,尤其是高附加值的進口閥門替代產品,如“高參數特種耐磨系列球閥”等。如今,這種閥門已被神華集團投資的全球首個100萬噸級“煤制油”項目所采用。
據超達閥門集團總工程師邱曉來介紹,該項目原先采用的“高參數特種耐磨系列球閥”都是進口的,不僅價格高昂,還要長時間等貨。于是,神華集團在2011年決定試用國產的“高參數特種耐磨系列球閥”。而早已開始研制“高參數特種耐磨系列球閥”的超達閥門集團搶占了先機,因為質量過硬,很快獲得神華集團的訂單,成功將這項科技成果轉化為生產力。
據統計,超達閥門集團先后投入“高參數特種耐磨系列球閥”研發的資金達1000萬元,申報各項專利49項。系列新產品研發成功后,得到高端市場的認可,成為進口閥門的替代產品,讓企業累計新增產值3.58億元,新增銷售收入3.497億元,新增利潤3055萬元。今年上半年,該系列產品已經給該企業帶來1億元的銷售額。
此外,超達投入研發的“大口徑無外泄漏波紋管閘閥”也已為企業帶來5000萬元的銷售額。中石化在鎮海有家大型的煉油廠,其配套的“大口徑無外泄漏波紋管閘閥”,原先也是依賴進口。但由于煉油廠高溫高壓的工作環境,每臺價值超過100萬元的進口閥門,每隔幾個月就得更換或維修。2011年,超達集團通過科技轉化成功研發了類似的“大口徑無外泄漏波紋管閘閥”,并替代了進口閥門裝備到鎮海煉油廠。如今,這些產品依然在正常運轉。
“正是因為一直重視科技成果的轉化和新產品的研發,超達集團在國內外市場需求不振的經濟大背景下依然發展得有聲有色。”邱曉來告訴記者,去年,超達集團完成銷售收入4.8億元,比上年增長30%,今年超達集團的訂單已經達到4億多元,生產已安排到了9月份。
>>>記者手記
創新需要魄力
無論是中國產業的轉型升級,還是從制造大國到制造強國,“創新”是一個無法回避的“關鍵詞”。
“創新”一詞,實業企業家們不僅知道,也懂得怎么去做,但是,真正叫了那么多年“創新”和產業轉型升級的溫州傳統產業,為什么依然徘徊在“同質化”和“價格戰”之中?
超達集團總工程師邱曉來說,創新是需要投入的,是要冒著失敗的危險的。現代企業創新需要戰略性的眼光,也需要魄力。“前怕虎后怕狼”不可能有“創新”。
超達集團掌門人王漢洲就有這樣的魄力。早在七八年前,發現普通閥門市場逐漸出現飽和,市場競爭日益激烈后,王漢洲毫不猶豫地組建了研發團隊,每年投入大量資金研發新產品,進軍進口閥門替代產品。這才在后來的神華集團“煤制油”項目的供貨競爭中取得勝利。用王漢洲的話來說,即為:新產品研發必須先做起來,因為市場不等產品。
前些年,超達集團剛投入新產品研發時,看到的都是投入,不見產出,一直像農民種地一樣,在完成播種等工作后等待結果。如今,3年過去了,他們成功轉化了29項科技項目,取得了新增產值超6億元的喜人業績。
除王漢洲外,溫州還有許多這樣有魄力的企業家。
飛科剃須刀創始人李丐騰,在企業創辦不到兩年時間,就斥巨資在央視做廣告,創新品牌,結果飛科成為了中國剃須刀“第一品牌”。華海密封件公司董事長張勇,不買房子,而將大量的資金投入到技術創新和設備更新,結果華海成為了溫州最大的閥門配套企業之一。
如邱曉來所說,溫州的傳統產業轉型升級,需要有更多的企業家,加大投入,大膽創新。哪怕失敗也“無怨無悔”,因為只有站得高才能看得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