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開放四十年來,中國在很多領域取得了世界矚目的偉大成就,我們擁有了高鐵、大船、三代核電等一系列大國重器和國家名片,而這些成就靠的不是西方國家的無私幫助,也不是我們卑躬屈膝的乞求,而是通過千千萬萬普通科技人員和工程技術人員在崗位上兢兢業業、夜以繼日的奮斗才換來的豐碩果實。四十年來,我國的基礎工業發生了天翻地覆的變化,我國閥門行業也在這洶涌澎湃的改革開放大潮中經歷了從弱到強、從關鍵設備基本依賴進口到自主創新、并逐步達到世界先進和領先水平的艱難發展歷程。
近年來,中核蘇閥科技實業股份有限公司在核電站關鍵閥門領域取得的一系列突破正是改革開放歷史大潮中的一個小小縮影。
1978年,中核蘇閥的前身蘇州閥門廠實行軍轉民,揭開了企業二次創業的序幕。從最初對國外進口閥門進行簡單模仿、測繪到具有自主設計、研發能力,成為國內首家取得API證書并實現出口五十多個國家和地區的行業領軍企業,在核電關鍵閥門研發上不斷取得成就,走的是一條“產、學、研、用”一體化的科研創新之路,是在中核集團、設計院及中國通用機械工業協會等國家各級單位、組織的鼎力支持下,堅持自主創新,重視科技進步的發展之路。技術創新能力是企業生存發展的第一要素,也是企業核心競爭力之所在,作為通用機械領域的一家閥門制造企業,中核蘇閥始終把為國內外石油、天然氣、核電、電力、冶金、化工等行業及國家有關科研部門提供中高端閥門作為公司的天然使命,立志成為國際一流的流體控制系統集成供應商。
近年來,公司共申請專利近百項,推進了我國核電、石油及石化領域高端閥門的國產化進程,填補了多項閥門技術空白。
從為我國首座核電站秦山一期三十萬千瓦機組提供核級工程閥門到今天具有基本滿足三代核電百萬千瓦級關鍵閥門的成套供貨能力,這四十年的進步是中核蘇閥一步步走過來的。從配套秦山一期核電站開始,中核蘇閥就始終立足于核電閥門的國產化事業,以“自主創新、重點跨越、支撐發展、引領未來”為指導方針,大力推進核電閥門的攻關研發。通過四十年來的不懈努力,厚積薄發,在不斷消化吸收國內外先進經驗的基礎上,中核蘇閥先后研制開發出爆破閥、主蒸汽隔離閥、穩壓器電動泄壓閥、安全殼快速啟閉隔離閥、主給水隔離閥等一系列核電站核一、二級關鍵閥門,為核電建設提供國產化產品。
隨著我國經濟發展進入新常態,李克強總理在2015年《政府工作報告》中首次提出實施“中國制造2025”,“堅持創新驅動、智能轉型、強化基礎、綠色發展,加快從制造大國轉向制造強國”;習近平總書記在黨的十九大報告中指出:“建設現代化經濟體系,必須把發展經濟的著力點放在實體經濟上,把提高供給體系質量作為主攻方向,顯著增強我國經濟質量優勢。” 通用機械作為裝備制造業的重要基礎行業,任重而道遠。
中核蘇閥將繼續堅持“自主創新、重點跨越、支撐發展、引領未來”的指導方針,加強技術研發、提升發展質量,共同邁向“實業興國”、“中國制造”的新征程。(據機經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