姚炯,他出生在共和國一個普通家庭,雖然我的祖上曾經也算是本分的富貴人家,但革命成功后家道中落,一貧如洗。我父親是一位優秀的機械工程師,大學畢業后一直在外地工作,直到我讀中學,他才調回家鄉同我們團聚,由此我才開始對他有切實的印象。他一生勤儉節約,多年獨自一人在外生活不幸染上重病,在他快要退休可以頤養天年之時,卻遺憾的離我們而去。我母親讀書不多,卻十分的通情達理,她16歲就開始工作,是一名出色的車工。由于父親常年在外,她獨自一人撫養我和我的哥哥2人,其艱辛不自言表。
我從小沉默寡言,智力平平,不受家族成員注目,在他們看來這個孩子將來未必會有多大出息。事實也基本如此,直到中學畢業我在學習上并未有任何亮點。高考那年在最后一刻,我才擠上末班車。英語是我的弱項,或許是閱卷考官的慈悲,我以60分墊底的成績入讀“工業外貿”專業,若是差一分,我的人生軌跡將完全不同。高校校園生活豐富而多彩,但我對此無心欣賞。我的重點是突破英語障礙,因為我相信這個國家未來必定需要同世界接軌,掌握一門外語技能無疑十分重要。努力學習英文終于獲得回報,在我畢業時,英文水平在班上已是一流,并且在我整個職業生涯,英文一直是我安身立命的一項重要技能。
畢業后,如同那個時代大多數的學生,我進了一家國企,行業領袖,而我所在的部門是這家企業的王牌軍:外銷部,我因此而有幸可以同當時中國最優秀的工業閥門精英們一起共事。職業生涯初始,一切都要從頭學起,因為知道自己天資平平,所以勤奮才是最好也是最重要的技能。5年的國企工作,我幾乎每天都是工作到晚上9-10點,最美好的記憶是寒冬夜晚下班后在路邊小店,美美的吃上一碗熱騰騰的藏書羊肉湯。5年的國企工作,我最大的收獲是鍛煉了我的勇氣,我本性內向,不善言辭,但在一個官僚主義泛濫的組織里,要想把工作做好,必定需要嫉惡如仇,百折不撓的勇氣。由此,勇氣成為我整個職業生涯安身立命的另一項重要技能。
5年國企生涯稍縱即逝,當時這個國家正在發生著深刻的社會變革,私有化是那個時代的主題,政府放松了對大多數行業的管制。我最敬佩的幾個同事、領導敏銳的抓住了時機,加入了創業大潮,他們命名自己的企業為”Neway”,立志要走出一條新路,引領中國工業閥門。沒有猶豫,不久我受邀加入了這家初創企業,我的一個樸素想法是,同優秀的人一起工作,必定讓我受用終身。
幾乎是白手起家,不出10年,公司從一家無名的小企業,真的成了行業領袖。成功絕非偶然,市場導向,成本管理是公司最顯著的管理特色,也是最重要的成功要素,自始至終深刻的影響著公司的戰略管理思維。自加入公司,這20年間,我就只做了一件事,外銷。這個初創時期2人的部門,到現在已超過170人,其中包括110人的海外團隊。毫無疑問,這支隊伍是中國工業閥門界唯一的超級強隊,也是唯一令全球同行敬畏的一支中國超級強隊。而我因“戰功卓著”成為公司一名“高管”。然而這并沒有給我帶來太多的快樂,多年的職業生涯讓我發現了自身知識的短板,公司的顧客早已今非昔比,同世界一流企業互動,除了實戰經驗,還需要“形而上”的學問。
于是公司成立10周年之際,我又回到了象牙塔,重溫往日求知的快樂。我對企業管理的獨特實戰經驗與視野,受到導師青睞,在碩士畢業之際,鼓勵我報考他的博士生。如同當年加入初創公司,沒有猶豫,我答應了。考博不易,在經歷一次失敗后,終于在不惑之年開始攀登象牙塔塔頂,喜悅之情,無異于范進中舉。更可喜的,我的“形而上”的行為似乎也帶動了公司一時之風尚,我樂見同事們重回校園,我相信對公司,對個人這都是一項長期價值投資。
今年是我為公司服務的第20年,也是公司成立的第20年,這20年間國家,公司,我,都發生了巨變,我們從未變得像今天這般如此富有,也從未變得像今天這般如此彷徨。低油價時代公司已出現歷史性的連續2年業績滑坡,在此背景下,今年公司創始人開始移交經營管理權杖至職業經理人。下一步該往何處去,怎么走,越發成為嚴肅的話題,對此,我有3項基本觀點:
其一,中國,乃至公司所享受的國際產業轉移紅利已一去不復返了。
其二,中國,乃至公司所享受的勞動力低成本優勢也已走到了盡頭。
其三,中國,乃至公司未來發展的核心動力必定是技術與管理創新。
基于上述判斷,我們需要對公司最顯著的成功之道:市場導向,成本管理,重新詮釋:
市場導向:由銷售驅動轉型為技術與質量驅動。
成本管理:由簡單的價格管理轉型為價值管理。
轉型往往難以取得共識,也必定痛苦,而我的職業生涯卻已開始步入中后期,我的使命感愈發強烈且緊迫。人生不止有眼前的茍且,還有詩和遠方,我真心希望在我告別職業生涯之時,我們可以一起努力將公司成功轉型為像華為一樣令世界敬畏的中國企業。